大汉风·海昏侯——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开放五周年纪实
赣鄱大地起汉风,紫金城阙映霞光。当两千年的侯国记忆穿越时空隧道,与新时代的文化脉搏同频共振,一座震惊世界的考古遗址正以恢宏气象书写文明传承的璀璨篇章。2025年,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遗址博物馆迎来对外开放五周年。五载春秋砥砺行,这片承载大汉盛世的土地已从考古现场蜕变为世界级文化地标,累计接待游客超923万人次,成为江西闪耀世界的文化金名片。
精美呈现
展开剩余95%从考古现场到南昌文化新地标
揭开千年侯国的传奇
2011年,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的田野间,考古工作者手持探铲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历时数年的系统性考古调查,共勘探约53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终于揭开了沉睡两千多年的汉代海昏侯国神秘面纱。以海昏侯国都城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为核心的大型遗址群“重见天日”,仿佛一部埋藏地下的汉代百科全书被唤醒。
2015年,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迎来惊世一刻,瞬间震惊学界与世人。数量可观的马蹄金、麟趾金在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清理下闪耀光芒;精美绝伦的青铜雁鱼灯造型别致,玉舞人扬袂起舞,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孔子像漆衣镜上墨迹如新,恍若昨日才刚刚题就……累计出土的5万余件(套)文物,涵盖金器、青铜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等,系统展现了大汉盛世文明的鼎盛风貌。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汉代列侯制度研究的空白,更为我们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海昏侯国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及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奖·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等多项重要奖项,确立了其在中国考古学界的重要地位。最令人振奋的是,遗址被列入“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选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标志着海昏侯国遗址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绘就保护利用的蓝图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
一直以来,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南昌市始终把海昏侯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摆在重要位置,全方位重视关心,高标准保护利用。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十四五”专项规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三四三”目标定位,坚持“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把推进遗址公园建设,打造汉文化传承展示区工作载入《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好的水平推进遗址公园建设。
2016年6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正式成立,作为江西省政府派出机构,委托南昌市人民政府管理,统筹推进遗址规划、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为遗址管理局下属单位,主要负责遗址区文物保护、保管、修复、研究、陈展以及考古发掘等工作。同时组建江西省海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专业运作、市场参与”的高效管理模式,既能保证遗址保护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又充分发挥了市场作用,为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南昌市委、市政府紧扣保护、利用与传承“三篇文章”,秉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投入大量资源推进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
在规划建设方面,遗址区域总体规划于2018年由新建区政府批复,规划范围达107.8平方公里。遗址保护规划同年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政府公布实施,规划范围约53.9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保护范围6.06平方公里。遗址公园规划于2019年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南昌市文广新旅局核准,规划范围约12.03平方公里,并对遗址公园范围内进行重点建设,着力打造集文物保护、教育科研、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构筑古今对话的轴线
历经十年系统考古与四载全面建设,2020年9月23日,这座承载着西汉文明记忆的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让深埋地下的千年侯国文明,迎来了与当代的首次对话。
汉韵为魂,新意为境,园内建筑各具特色。游客中心以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玉瑗”“玉璧”为原型,取“瑗璧礼天”之意,似一颗闪耀明珠镶嵌在鄱阳湖西岸;遗址博物馆则如虬龙潜野,建筑线条飘逸遒劲,与周围田野相融相生;刘贺墓园清幽静谧,如一座深藏于墎墩山的大汉文明宝库,静诉千年沧桑;紫金大道犹如一条灵动“彩练”,串联起现代南昌的都市活力与汉代侯国的历史厚重,让“古今对话”从理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实景。
开园即受热捧,深厚文化魅力吸引万众奔赴。开园后首个国庆黄金周,遗址公园便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彰显出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人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沉浸于深厚的历史氛围中,驻足于精美玉器与青铜器前,惊叹汉代工艺之精湛,感受文明之厚重;互动体验区的多媒体演示沙盘、3D一键“换汉服”等,让孩子们借助科技手段对话历史,趣味感知汉文化魅力。
遗址公园的开放,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汉代文化的新视窗。这里是迎接八方游客的“城市会客厅”,更是南昌市乃至江西省为之骄傲的文化金名片!
守护传承
打造大遗址保护的“江西样板”
“国字号”认证 树立保护标杆
凭借出色的保护成果、创新的展示理念、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社会效益,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在2023年成功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赢得专家评审的高度认可,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国内大遗址保护领域的标杆地位。这一荣誉既是对既往工作的肯定,更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始终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深度融合,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创新保护与利用,遗址公园已然成为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江西样板”,为全国同类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展示 再现历史场景
2023年12月,墎墩苑(刘贺墓园)保护展示工程全面建成开放,以“海昏藏宝”为主题,突出刘贺墓园在研究西汉列侯园寝制度与墓葬规范方面的重要价值。依托一流的保护理念、展陈设计与呈现效果,该项目荣获“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墎墩苑主墓展区总面积达3960平方米,包括约2000平方米的半开敞式祭祀遗迹展示区和1960平方米的室内封闭展区,集中展示了刘贺墓主墓遗址、墓前祭祀建筑遗迹及车马坑遗址。秉持“还原遗址现场感”的原则,综合运用原状展示、场景复原、考古模拟、裸眼3D动画、360°悬吊荧幕等多种技术,结合图文内容,全景式呈现刘贺墓园遗迹结构、考古过程与保护成果。
整体建筑风格融合遗址属性与地域文化,在实现保护与阐释功能的同时,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结构方面采用轻质可逆钢结构与局部混凝土+网架屋面系统,最大限度减少对遗址本体的干扰,体现了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的现代保护理念。
全面护航 实现长效保护
文物安全是遗址保护的生命线。遗址管理局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多项扎实举措,系统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防体系,切实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法治引领,筑牢安全根基。2020年12月28日,《江西省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办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并于2022年7月完成首次修订,为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建设、研究利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也是江西省首部专门针对大遗址保护的政府规章,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遗址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机制保障,强化系统防护。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会每月定期听取安全工作汇报,成立专业安保与巡逻队伍,常态化开展安全培训、巡查排查和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安防保护水平。建立市、区、乡、村及专业遗址公园派出所的多级联动机制,形成“五位一体”的协作保护格局,及时处置涉嫌危害遗址历史风貌的行为,共同构筑起遗址安全的大防线。
科技赋能,实现精细保护。在安防体系稳步推进的同时,遗址及文物库房的保护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和精细化。遗址区完成安防项目(一期)建设,通过安防智慧指挥中心联动各系统,形成遗址立体防控体系。文物库房针对珍贵文物定制专用囊匣,升级库房新风系统、密集架和恒温恒湿设备,实现对保存环境的精准调控。馆藏数据采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配备文物影像采集操作台,推动藏品保护工作走向科学化、有序化,馆藏文物资源数据库日趋完善。同时,遗址博物馆制定并完善了《藏品管理工作日志》、文物出入库登记、总账与分类账等一系列流程,为馆藏文物建立档案,实现精细保藏。
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合力。在硬件与管理不断升级的基础上,管理局同样注重宣传引导与社会参与。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有效提升了遗址区范围内政府和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入户宣讲、专题讲座、文化互动等多种形式,增强遗址区群众对遗产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积极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已连续九年实现“文物安全年”,为遗址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化利用
擦亮江西文旅“金名片”
从文化名片到旅游地标
五年来,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截至2025年9月,已累计接待游客超93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64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字背后,是遗址公园向文旅融合转型的成功实践。通过活动、数字、影视、文创、研学的协同发力,遗址公园成功串联起不同消费群体,形成“小而精”的消费新场景。这些产业融合的举措,不仅激活了考古遗址的经济潜能,也将静态的历史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盛宴,让沉睡两千多年的海昏侯国以全新的方式“活”了起来,成功打造为江西文旅不可或缺的“金名片”。
活动赋能
遗址公园深入挖掘海昏历史内涵,提炼“大汉文明看海昏”的核心品牌标识,以汉文化为魂,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通过精心复原汉代礼仪典制、服饰建筑和生活场景,让游客能够直观感受大汉文明的灿烂多姿。这些活动不仅成为传播海昏品牌的重要载体,更在扩大社会效益、招客引流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的双丰收。
连续五年举办的“海昏汉文化旅游月”品牌活动,通过汉服展示、古乐演奏、投壶六博、射礼体验等互动项目,让历史从静态展览走向动态活化。“侯国迎宾”“汉服巡游”等大型展演,不仅浓厚了园区文化氛围,更进一步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汉文化的体验者和参与者。
今年举办的第五届海昏汉文化旅游月以“海昏新程汉韵新章”为主题,精心策划开展了旅游月活动开幕式、广州南越王博物院文物特展、两场高层次文化交流活动,“海昏文创、百戏擂台、简牍书法、海昏故事”四大赛事等一系列活动。园区多项互动演艺如金马迎宾鼓、汉代养生堂、武库擂台、蹴鞠竞技、乐府雅集、汉饰工坊、六博棋戏、投壶益趣等,深度融合汉风汉俗与市井烟火气息,致力于为游客打造文化底蕴深厚、互动趣味浓郁的汉代文化体验之旅。
影视赋能
《考古进行时》《海昏侯》等纪录片的热播,让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的故事家喻户晓。2025年上线的网剧《海昏行》,以更贴近年轻群体的方式,为文化传播增添了全新载体。作为全国首部大遗址IP热血网剧,该剧在遗址公园实景拍摄,将马蹄金、孔子衣镜、龟纽玉印等标志性文物细节融入剧情,还原海昏气象。从汉代服饰风格,到宫廷建筑布局,再到日常器物形制,力求贴合西汉历史风貌,让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沉浸式感受西汉文化魅力。同时,也借助影视作品培育新质生产力,让年轻人从“屏幕追剧”到“实地感知”,形成“影视带动认知、文旅深化体验”的互动循环。
该剧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通过影视艺术的形式带领观众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受汉文明的辉煌。这也彰显了遗址管理局在跨界合作、探索影视IP开发新路径、抢占网剧新赛道以及加强“海昏IP+新媒体”融合探索方面的前瞻性布局。
数字赋能
借助最新的数字化手段,文化的传播方式得到多样化拓展。公园广泛应用AR、VR、裸眼3D等数字技术,打造超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数字展厅采用纯虚拟方式构建,与实体馆互补。在数字博物馆中,观众可以“穿梭时空”畅游侯府,“身临其境”参观墓园、墓室,观赏大量3D海昏精品文物。
2025年推出的“探秘海昏侯国”数字沉浸特展,以1:1高精度还原汉代场景,通过三维建模与动态渲染技术,精准复刻汉代宫殿、丝绸之路驿站、礼乐宴会厅等场景,带领观众穿越两千年的时空长河,真实感受汉代文明的壮阔图景,是推动海昏文物活化利用的又一创新实践。
文创赋能
文创开发是让文物“走进生活”的关键一步。以海昏侯国遗址出土文物为灵感,遗址公园目前已开发出千余款文创产品,覆盖创意摆件、服饰配饰、生活用品、文具图书等。
以海昏金器、孔子像漆衣镜、错金青铜当卢、雁鱼灯等文物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备受青睐,当卢书签、鎏金流沙马蹄金冰箱贴成为爆款产品,与知名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推出的联名文创等都成为年轻人热捧的海昏文化、游客难忘的“海昏记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园联合星巴克咖啡服务推出了“侯爷家的咖啡”自主IP品牌,将海昏文化元素与现代咖啡文化相结合,成为叫座又叫好的网红产品。“创意+文旅”释放出惊人的消费新潜力,遗址公园2024年旅游收入较2021年增长143.73%,成功实现了文化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
研学赋能
研学旅游成为新亮点。遗址公园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系列精品课程。孩子们可以在此临摹简牍、学习汉礼、体验拓片制作,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遗址公园先后获评江西省中小学研学基地、江西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首批“外事参观点”、江西省对台交流基地等荣誉。
遗址博物馆聚焦海昏文物资源,精心打磨设计,推出《礼乐和鸣》《考古发掘》《物阜民丰》《钟鸣鼎食》等十余套精品社教课程,其中《礼乐和鸣——汉代金色雅乐》等两门课程获评“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大力开展“海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基层”主题活动,与各大、中、小学校签署共建协议,将流动展览和文化课程送到学生身边,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海昏文化的热情,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重大节假日常态化开展不同主题活动,如“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主题活动、高校志愿者社教课程大赛、优秀社教课程展演,“方寸课堂 博物新知——国宝寻年记”主题科普互动展等,以趣味互动方式传播海昏文化。
生态赋能
通过系统推进植被修复、水系治理与环境整治,遗址公园绿化覆盖率已达70%以上,不仅有效维护了遗址历史风貌,更营造出纯净自然的生态空间,实现文化、遗产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每年春季,这里都会迎来大批夏候鸟。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数万只白鹭在紫金桥畔栖息筑巢,繁育后代,它们的鸣叫声与翩跹姿态成为这座考古遗址公园中最动人的生态交响乐。历史与自然在此完美交融,绘就了一幅跨越时空的自然人文画卷。
运营赋能
自开放以来,遗址管理局通过持续投入提升遗址公园旅游服务设施,园区现已建成覆盖全域的智慧服务体系,集成信息发布、在线票务、指挥调度及应急预警等多项功能,实现Wi-Fi全覆盖和智能导览,为游客带来更加便捷、安全和现代化的参观体验,完善的休息区、无障碍通道等人性化设施也进一步优化了游览舒适度。2021年,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成功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跻身国家级优质旅游景区行列,标志着遗址公园在迈向世界级文旅目的地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价值诠释
读懂大汉文明的海昏密码
海昏之“最”
海昏侯国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侯国都城聚落遗址。集中展现了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历史风貌、园寝制度和筑城风格,是研究西汉侯国历史最典型的大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全、工艺之精,震惊世界,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汉代的物质文化风貌,是汉武盛世以至昭宣中兴历史阶段的重要物证。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所绘孔子像不仅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孔子像,也是唯一一幅以孔子及其弟子为题材的早期孔子肖像。其上所呈现的孔子——儒雅谦恭、气度内敛、神态庄严,完美契合了西汉人心目中“温而厉,威而不猛”的圣人风范,从侧面印证了西汉时期统治阶层独尊儒术的景象。
海昏简牍是全国单墓葬、单次考古出土最多的一批汉代简牍。从“简牍”中释读出汉魏时期就已失传的《齐论语》,是迄今所见随葬《论语》最早的抄本。存字最多的西汉《诗经》、首次发现的“六博”棋行棋口诀等,让我们了解汉代乃至更早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论语》竹简内容被写入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当中,这是海昏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对该遗址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480件共4类约115公斤的黄金,不仅重量超过以往考古出土西汉金器的总和,也是汉代考古出土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揭开了西汉“黄金王朝”的神秘面纱。
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刘贺玉印”等玉器多属新疆和田玉料,还有通过当时海外贸易而来的玛瑙、水晶珠,褭蹏金、麟趾金上的花丝镶嵌工艺等,都见证了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海昏侯国遗址更是一座中医药宝库。出土的地黄炮制品,被确认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药辅料炮制品。发现了最早采用炒钢技术制作的医用毫针,成为西汉时期钢铁冶炼史、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实物证据,表明最晚在西汉时期,炒钢技术制造的医针就已应用于中医针灸。这些发现充分展现了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构建海昏文物研究体系
研究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2020年以来,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支持下,遗址出土文物分批移交至遗址博物馆。五年间,遗址博物馆从基础起步,快速构建起自身的科研体系,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影响力日益增强。开馆之初,便以市政府名义柔性引进了信立祥等五位国内专家作为学术支撑。随后,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成立“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工作站”,推动“江西省汉代文化(海昏)研究基地”落户本馆,并成立了遗址博物馆学术委员会。
研究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文物本体展开。在修复方面,依托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工作站,协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稳步推进保护修复,目前已协同完成1000余件(支)涵盖竹简、金属器与漆木器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同时,自主推进完成了包括金属器、玉石器在内的近百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
在学术上,成功立项《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漆器整理与研究》《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纹饰与文字资料窥汉代文化》等国家、省市课题21项。出版《刘贺藏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海昏藏美》《海昏侯日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走近海昏》《吉金海昏》《美玉海昏》等一系列学术著作与普及读物。在《江汉考古》《南方文物》等文博类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4篇。
深化合作,共赢发展。博物馆积极与各大科研机构、文博单位合作,推进战略合作。近五年,先后加入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等国内重要文博行业组织,并举办了“保护·阐释·运营——考古遗址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研讨会”“2024第一届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等海昏文化高层次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
对话观众的多元表达
展览是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第一窗口。五年来,遗址博物馆着力打造了理念先进、内涵深刻、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构建起一个以基本陈列为核心、专题展览为特色、临时展览为活力、数字展览为延伸的多元立体展陈体系。
基本陈列“金色海昏”是博物馆的灵魂,展览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展线长度670米,展出精品文物1200余件(套)。在主题上区别以往考古成果展或珍宝展,选择历史文化的视角,以一个人(刘贺)、一座墓(刘贺墓)、一座城(紫金城)为切入点,再现一个消失的侯国(海昏侯国),运用历史文化的叙事手法,以海昏侯国历史文化为主线,以物言史,反映了在世界大背景下西汉繁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展现了当时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展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文物保护与研究的深入持续优化。五年来,根据文物保护修复与学术研究成果,“金色海昏”展览展品持续更新,每年都有新文物与观众见面,先后新增、轮换了包括青铜当卢、刘充国墓琉璃席、龙首青铜盒、云兽纹漆盘、刘贺墓主棺玉器、透雕蟠龙纹青铜镜、鹿形青铜镇等在内的珍贵文物,让观众每次来馆都能有新发现。并不断对展柜、灯光、展具进行升级调试。2024年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增加了海昏侯墓出土中药辅料炮制品展板,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药辅料炮制品,具有重要的医药史价值。“金色海昏”展览先后荣获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江西“全省博物馆(2020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成为观众了解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的首选殿堂。“金色海昏”360°全景线上展厅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优秀项目。
专题展览特色凸显。“丹漆海昏——汉代海昏侯国漆器展”作为江西省首个漆器专题展,集中展示了海昏侯墓出土漆器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以51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90余件(套)精美文物,重现了西汉贵族奢华的生活图景和无与伦比的漆器文化,展览荣获江西“全省博物馆(2023—2024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书香海昏——汉代海昏侯国简牍展”集中展示蕴含巨大历史信息的简牍珍品,包括《论语》《诗经》等重要典籍的简牍实物,为观众打开一扇窥见汉代思想文化的窗口。
临展交流内涵丰富,文明对话扩大影响。遗址博物馆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合作。2021年9月,成功举办“大秦雄风——秦始皇兵马俑展”临时展览,使目前我国最能代表秦汉盛世文明的文物在同馆展出。此后,策展视野不断开阔:与荆州博物馆合作的“楚汉流光——楚汉文物特展”,精彩演绎了“汉承楚风”的文化脉络;“汉和天下——西汉帝陵文化展”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等陕西六大文博机构,深度解读汉文明基因,其中霸陵出土的金器、瓦当等7件文物属首次展出。近五年还成功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及多地博物馆推出海昏侯专题外展8项,协同外展11项。这些高规格、高水平的临展,极大地提升了海昏品牌的全国影响力。
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殊荣与使命
2024年,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对其硬件设施、藏品价值、研究能力、展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全面肯定。作为中国博物馆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一级馆的评选标准极为严格,要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正式迈入全国博物馆先进行列。
获评以来,博物馆不仅在文物收藏与展示上持续发力,更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等领域系统推进。现拥有各类专业文物库房总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包括青铜器、玉器、漆器、竹简等专项库房。馆藏藏品5万余件(套),含等级文物一千余件/套,构成扎实的文物资源基础。目前,博物馆已立项各级课题21项,出版《刘贺藏珍》《海昏藏美》等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与多家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持续推进文物修复与专项研究。
与此同时,博物馆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专题文化交流和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一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引领作用。从藏品管理到学术输出,从展览阐释到公众互动,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正以扎实的工作和创新的实践,承担起国家一级博物馆所赋予的文化使命与时代责任,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明传承。
迈向未来的文明坐标
五年,对于两千年的历史而言仅是弹指一瞬,但对于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而言,却是从无到有、从有向优的奋斗征程。我们始终以敬畏之心、进取之志去回答新时代提出的课题:如何保护传承历史?又如何将历史馈赠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力量?
从2015年深秋上万市民在省博争睹出土金器的盛况,到如今累计接待游客超930万人次;从惊世的考古发现,到获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和国家一级博物馆;从出土万件珍贵文物,到《论语》竹简走进初中《历史》课本——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实现了从“现象级发现”到“典范性保护利用”的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遗址公园将继续坚守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使命,在持续深化研究、优化展陈、创新传播、智慧管理上再发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征程中书写更加璀璨的海昏篇章!
汉风起兮云飞扬。站在新的起点炒股开户平台,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以愈发自信的姿态,邀请着世界继续聆听大汉的余韵,见证中华文明亘古常新的传奇。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入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